第70章 吃绝户_家父道光帝
笔趣阁 > 家父道光帝 > 第70章 吃绝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70章 吃绝户

  土地兼并,一直是历朝历代封建社会的顽固之疾。

  甚至可以负责任的说。

  大多数朝代都是败在了土地兼并。

 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,也想出了无尽的办法,可最后都在地主统治阶级的压力下无疾而终。

  面对道光皇帝的咨询,太子奕纬一时间无语的苦笑了一声,小心的斟酌着语言说道:

  "皇阿玛,此事说难也难,说易也易。

  可真正要能根治这个问题,非得下大力气,大布局不可。

  古来帝王和圣贤们,对这个问题都曾经重视过。

  也给出了不少的解决方案。

  比如说南北朝的均田制。

  北宋时期王安石的方田均税制。

  明代张居正的一条鞭法。

  以及实行于康熙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。

  (还包括孙中山总统时期的"耕者有其田"计划)

  但是这些事情,往往都人亡政息。

  就拿之前的摊丁入亩来说吧,这本是一条善政。

  可到了乾隆朝的时候,也渐渐被废除了,而且还是不废而废的那种。

  也就是说。

  即便是再好的政策,想要坚决贯彻,非得几代帝王,高度统一认知不可。

  并且持之以恒的坚决执行下去。

  而这些广有田产的官员乡绅(地主阶级),又怎么会舍得把自己手中的田产分出去呢?

  自然是不甘心的。

  即便帝王想改革,难度也是无异于自绝于天下。

  毕竟帝王只有一个,而广有田产的这些个官员乡绅以及富户。

  却是遍布全国,不知几何……

  即便有很好的解决方案,能否执行贯彻下去也是未知数。

  毕竟自古以来,皇权不下乡。

  若是强行推行,不得其法的话,恐有王莽之祸!

  王莽之祸,教训极其深刻。

  典型的强行推行新政,而导致天下皆反。(当然他的政策也很奇葩)

  道光皇帝饱读史书,又岂能不知?

  忧心忡忡的,扶了扶额头,有些痛心说道:

  "难道就放任此事如此发展下去吗?

  你也知道,这些个百姓,要是无地耕种。

  早晚会成为流民,一旦被歹人所利用。

  天晓得,会不会冒出下一个天地会和天理教?

  放任如此……恐不利于社稷稳固……

  太子奕纬依旧觉着很为难。

  毕竟土地兼并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:

  王朝更替。

  可这种话要是在道光皇帝面前说出来。

  天晓得道光皇帝会不会大义灭亲?

  然后……主角卒!

  完结撒花!

  这个险奕纬万万不敢去冒,只好有些尴尬的笑了笑:

  "儿臣倒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。

  也不知可不可行。

  只是想来想要推行的话,怕是困难重重。

  眼见道光皇帝投来鼓励的眼神。

  太子奕纬顿了顿,满脸的慎重:

  "儿子是这样想的,如果能够把土地所有权分为两种,一种是国家所有,一种是农民集体所有(体现出我国制度的优越性)

  这这样一来,就彻底切断了土地兼并的源头。

  自古以来的几种方式,只是帝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做出的改革,本质上并没有改变这个社会的现状。

  而历朝历代的地

  主土地所有制下,土地永远向极少数人手中集中。

  虽说每个王朝建国之初。

  土地兼并现象,倒也并不严重。

  可这种现象总是暂时的。

  一到了大灾之年,或者老百姓遇到了,家族倾覆之难之时。

  他们的土地,是卖是留就由不得自己了。

  而每一户家庭的劫难,都是土地兼并的大好时机。

  而这种现象和行为,上至帝王,下至平头百姓都无法抗拒。

  哪怕是这些参与吞并的地主们,也无法改变。

  毕竟你不去兼并土地,别的地主也会去干这种事情。

  所以,依照儿臣看来。

  要解决问题要么推翻这个制度,要么祈祷世界上有无限的平原可以移民。

 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
  听着这个天马行空的想法。

  道光皇帝也是微微吃惊,这种说法简直闻所未闻,千古未见。

  可还是耐不住自己心里头的好奇,向前倾了倾身子,细细的问道:

  "你总是有一些新奇想法,阿玛呢,也不是要然一棍打死。

  只是有几个问题不得不问。

  第一,如今土地都在一些农民和地主的手中,如何收归国有?

  第二,土地都收归国有了?那老百姓岂不是更没地可种了?

  第三,若是突然改革,会不会让整个天下沸反盈天?

  太子奕纬有些苦笑的点了点头:

  "回皇阿玛的话,再好的政策,也得符合国情才是。

  这个政策只是儿臣心中的一个想法,并没有打算贸然实施。

  而且吧,儿子打算,让现有的工厂,大肆吸收一些无地流民百姓。

  那这么一来,那些手里头,攥着大量土地而又抛荒不去耕种的地主。。新

  势必会放任大量的田地抛荒。

  自古朝廷都设置了劝农使。

  这时候,便可以让劝农使前去查清,对那些任由田地荒芜的地主,为了避免土地浪费,实行土地收归国有。

  个别地主,自然无法对抗朝廷。

  而且。

  百姓若是遇上了家庭劫难,亦或是大灾大乱之年。

  确实需要出售土地的。

  那么土地只能优先出售给朝廷。

  由朝廷进行收购。

  这钱嘛,儿臣自认为还是拿得出来的,毕竟如今工厂一建再建。

  海上贸易也挣得盆满钵满。

  如今的朝廷并不差钱。

  另外一个就是,东北一带,可谓是地广人稀。

  那边的黑土地非常适合耕种,自古以来便有发配宁古塔,遣民充边的政策。

  一些无地耕种的百姓,儿臣认为。

  官府应适当登记,并妥善迁往东北一带,充实地方。

  而且,但凡愿意迁居东北的,可以免费分田分地,官府也会给予适当的奖赏和帮扶。

  土地国有制,儿臣也想着,如果一定要施行。

  不如实行试点试行制度。

  在全国择选几县而施行,并将这些县设为试点县。

  如果该政策并不符合大清国情的话,所损失的也不过是几县之地而已。

  如若成功,则可以顺势扩大试点区域范围。

  如果大多数地方都能够得以成功施行,再向全国推广。

  道光皇帝满意的点头笑了笑:

  "好一个试点政策,依阿玛看,此策倒是可行……

  百姓出售土地,须由国家收购,倒也可行。

  嗯……

  这京郊的昌平州,不是有许多工厂吗?

  如此一来,必将吸引大量的工人劳力。

  到时候田产一旦无人耕种,那么这些土地,朝廷便可以理直气壮的进行收回。

  当然在此之前。

  先由户部向全国颁旨,严禁随意抛荒土地。

  一旦发现,朝廷必将强势收回。

  如此一来,数管齐下,想来也会有一定成效。

  就在父子二人聊的热火朝天之时。

  侍卫们递来了,在夜市上买的鸡蛋饼。

  看到这个鸡蛋饼。

  道光皇帝顿时便来了气,买顶的时候还被这个小摊贩子,平白无故的挖苦了一顿。

  鸡蛋饼虽然好吃,却也难以压制住道光皇帝的怒火,狼吞虎咽的吃完鸡蛋饼。

  道光皇帝直呼痛快,一脸阴郁的看着那个侍卫:

  "那个鸡蛋饼小贩子呢?将他拘来,给朕锁入大牢,否则难消朕心头之恨。

  那侍卫一脸茫然的抬起头,看着道光皇帝,又看了看一旁轻轻摇了摇头的太子。

  收到了太子传来的眼神。

  侍卫有些讪讪的苦笑道:

  "回万岁爷的话,那个小摊贩子,大概是意识到了您身份尊贵,深知自己得罪了贵人,已经连夜逃出京城了。

  说完有些后怕的看了看太子。

  幸好太子提前让人把这个小摊贩赶出京城,否则天晓得,还会遭什么罪过?

  倒是有些佩服太子的先见之明。

  一听的这个小摊贩子已经连夜的逃出京城。

  道光皇帝懊恼的叹了一口气,这世界上的事情还真是巧。

  自己想发难于牢里的文庆,并把他们全家流放到宁古塔。

  可谁知……文庆就已经死在了牢里。

  中原自古有人死债消的传统。

  道光皇帝一时间,再大的气也消了。

  逛夜市的时候,被鸡蛋饼小摊贩子这么一数落。

  本想当场就发难的。

  可夜市里毕竟人多,贸然的暴露自己身份。

  很容易给自己这个皇帝,带来恃强凌弱报复他人的小气形象。

  向来重视名誉的道光,只好选择回酒楼再发作。

  可谁知这个小摊贩子竟然如此机敏。

  提前察觉到自己,得罪的可能是某个达官贵人。

  竟然连夜给逃走了。

  可恶可恼啊。

  就在道光皇帝垂头丧气之际。

  忽然听到隔壁一个妇人的哭咽声,骤然的响起。

  郁闷的道光皇帝愤然的拍了拍桌子,还让不让人好受了?

  愤怒的朝着身边的侍卫一努嘴:

  "去……看看隔壁何人在这里哭哭啼啼?简直不成体统!

  不一会儿啊。

  离开的侍卫,便将隔壁的一个妇人给拘了过来。

  这妇人倒也年轻,身边还领着个约摸六七岁大的女娃娃。

  姿色倒是有些让人觉得楚楚可怜。

  刚刚还有些愤怒之中的道光皇帝,顿时一阵心软,温言的问道:

  "好端端的,你在隔壁哭啼做什么?

  吵的他人无法安歇……

  道光皇帝如此一说。

  那妇人更是伤心,抹了抹眼角边的泪水,幽怨说道:

  "还请这位大人莫怪……

  我母女二人,因家中受难,夫

  君意外离世……

  我膝下无子。

  便被家族中的父老,没收了田产和房屋。

  赶出了家门。

  可我这女孩子还小,我一妇道人家,无田又无力耕种。

  一时间,落到个无依无靠的地步,只得出来,想法子赚钱谋生!

  所幸出嫁之前,倒也学过一些琴棋书画之类的,勉强能弹唱一二。

  被迫来此酒楼,弹唱为生……

  刚刚隔壁的那位客人,非要我陪他侍寝……

  我虽然沦落至此,但也是卖艺不卖身的。

  客人勉强之下,我这才啼哭……

  道光皇帝愣了一愣,愤怒的说道:

  "你家中有房屋有田产,只不过是死了丈夫。

  他们(家族父老)怎么能将你赶出家族呢?

  身边的太子小心的咳嗽了一下,悄悄的提醒道光皇帝说道:

  "阿玛,很多地方上都有这种习俗,俗称吃绝户。

  但凡家里死了男人,妻妾膝下又无男丁的话,

  家族里面的人……

  就会强行收回她们的房屋和田产,将她们赶回娘家或者是强行要求她们改嫁。

  毕竟,要是妇人带着房屋和田地改下了,岂不是让外人得了便宜?

  (古人对房屋和田产的执念,非常之深)

  以免家族中的房产和田地沦落到外人手中。

  道光皇帝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。

  才想起,自古以来还真有这么个传统。

  清朝的时候,(其他朝代也有,但以清朝最盛)就有"吃绝户"的情况发生,死者没有儿子,仍存在于世间的妻女,便会受尽压迫。

  原本来往的亲朋好友,更是会直接将其赶出家门,将那些财产尽可能地划为自己的,但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
  但这大笔的财产也不可能直接留给妻子和女儿,便会摆流水宴,直到将其家底吃空为止,完全不给遗孀留活路。

  (摆酒席吃垮这户人家只是一种相对比较温和的方式。

  有些比较粗暴直接的直接会将这些遗酸和女儿直接赶出家族,并由族人吞没她们的房屋和田产)

  当时封建年代之中,吃不饱穿不暖的人大有人在,他们首先想的不是怎么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,想的是怎么能够不费力气的抢夺别人的财产。

  哪怕为官又如何,只要家中没有男丁,那么这家人的财产就是没有人继承,他们想方设法地侵占下来,自己起码能吃几顿饱饭,哪里还会去管什么是非曲直。

  亲戚会亲自驱赶嫁进门的妻子,设计陷害,将她们赶出家门之后,再不管她们的死活。

  古人一直奉承的"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",再次也给了亲戚一个理所应当的由头。

  你都没有做到传宗接代,没有生出儿子来,怎么有脸面继续在家里靠着自己丈夫留下的财产生活。

  封建年代之中,这种陋习太过常见,也正是因为这种阴暗面的存在,生个儿子的事情变得更加的重要。

  娶妻之后,必要生子,只要有了儿子,能够杜绝很多的后患。

  儿子的重要性越发地提高,那么相反未来总是要嫁人的女孩,就显得廉价,重男轻女的错误思想不断加深,由此传承。

  这种事情将清朝时封建思想压迫之下,重男轻女的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,只要有一个儿子,那么这种情况就不再发生。

  常听到的母凭子归其实并不只是发生在大户人家,对于普通人家而言,何尝不是如此。

  女儿连继承遗产的资格都没有,还会跟自己

  的母亲一样,受尽来自亲戚的打压。

  母女二人势单力薄,纵使是有心反抗又能如何呢,毕竟家里的其他亲戚都想方设法地将他们赶出去,处于弱势的人,哪里有什么发言权,更别提反抗。

  这种明目张胆地侵占他人财产的行径,在清朝屡见不鲜,更有无数命运凄惨的女子,因为吃绝户,而孤苦无依,生存艰难。

  而这些失去丈夫的妻子和女儿,往往对这种现象压根无力反抗。

  典型的例子就是:

  清初时,才女柳如是与丈夫钱谦益(著名的降清派)二人琴瑟和鸣,婚后生活十分融洽。

  丈夫作为官员,一家人的吃穿用度起码有保障,即便是丈夫不幸入狱之后,柳如是不离不弃,想方设法为丈夫找寻出路。

  后来丈夫出狱之后,二人的感情更是精进,但是命运对待如此红颜总是苛责。

  钱谦益去世之后,原本对于他们一家人和和气气的村民们,恍然间都像是转性了一般,乡里的族人想方设法的侵占钱谦益的财产。

  柳如是不过是一介弱女子,面对着如此明目张胆的行为十分无奈,最终自己被逼上吊。一代才女的人生,就此画上了句号。

  而这种现象。

  直接就导致了重男轻女现象的直接发生。

  毕竟哪家要是没个男丁,极有可能会面临着乡亲父老,吃绝户的恶念产生。

  甚至可以说是,家里但凡有一个男丁,家里的田产和房屋以及财产才能够得到,妥善的传承和保护。

  既然是整个社会默认的习俗。

  道光皇帝便有些犯了难。

  看到这对楚楚可怜的妇人和女儿,道光皇帝虽说有心相助。

  可一时间却找不到合适的办法。

  不由得把目光投向了自己最为倚重的儿子。

  太子奕纬也顿时感受到了,道光皇帝求助般的眼神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gee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igee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